昨天,六十歲的媽媽陪著我一起在德安威秀影城啃爆米花喝紅茶看【海角七號】。
電影開演前還被我左邊的女生用大包包K了我一下....不禁想問她:
「小ㄗㄟˇ,你坐下就坐下,有必要把包包轉一圈丟在我身上嗎?
看電影需要帶那麼多東西嗎?很重捏。」
不過看在紅茶沒有被撞倒又有馬上道歉的份上,我就繼續陪我媽啃爆米花。
圖片轉錄自海角七號官方部落格
看完我媽很關心的勞保局宣傳短片和一大堆廣告之後(二十世紀少年讓我有點想去看XD),
正片開始:我操,我操你媽的台北........不是我講的,是下面那個男主角講的。
電影就從阿嘉看破逐夢台北的生活開始,之後的場景就大多在很有台灣味的墾丁拍攝了。
劇情很多部落客均有詳細描述,妖孽就不再贅言,下面說說我的觀後感。
我會去看【海角七號】的主要原因是想和我媽一起去看電影。
剛好【海角七號】風評很讚又是台灣電影,沒有語言問題,
在輕微的掙扎之後決定先放棄【囧男孩】,於是【海角七號】雀屏中選,
我很難得去電影院看電影,對音效和電影技術完全是門外漢,
又不特別喜歡看氣勢磅礡的畫面,所以都看劇情片居多。
對我來說,我喜歡的電影較適合租個DVD,在家悠哉的癱在椅子上觀賞,省錢又享受。
所以在此要感謝我媽讓我看了一部好電影XD
第二個去看的原因:【海角七號】是台灣電影。
外國片對於支持與否沒有加成作用,台灣最近有幾部國片拍得很不錯,網路風評極好,
早讓我想進電影院一窺究竟,【海角七號】算是累積了許久的爆發。
正式進電影院前其實還蠻擔心「期待過高」的狀況,
網路風評好的電影常常讓我帶著極高的期待觀賞,卻帶著淡淡的惆悵離開。
不是電影不好看,而是內心的標準隨著大好的風評調整所導致。
但是,【海角七號】看完之後卻沒有這種感覺,感覺只有「真的很好看」可以形容。
讓我覺得好看的理由大約有以下幾點:
- 台灣味很重:
歐美電影拍得再好看總是會少一點認同感覺,而且在好萊塢的強烈行銷之下,電影的感覺越來越統一,對於電影門外漢來說,根本都看不出這一部是哪個國家拍的電影,簡言之就是沒有「文化特色」。我看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就感覺不到是台灣人拍的電影,因為整部電影沒有台灣的感覺,反而有種日本的感覺,不過還是蠻不錯的一部電影。【海角七號】卻能夠把台灣墾丁的生活拍出來,沒有刻意迎合市場的感覺,也沒有大資金去打造虛擬的場景,反而能夠把在地的感覺發揮到淋漓盡致。我認為這才是台灣電影最應該走的方向,在全球化越來越徹底的市場中,在地文化能用最低的成本表現出最大的差異。 - 生活才是重點:
在【海角七號】中,阿嘉和友子是男女主角,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圍繞在周圍的人,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茂伯,還有水蛙和老闆娘那種禁忌的情愫,代表主席對當地的支持,馬拉桑的努力.....等等,圍繞在主角周圍的人事物讓我印象極為深刻。電影裡的每個人都過著自己的生活,有各自的工作各自的理想,我完全不覺得他們在演戲,這就是我們身邊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那麼的真實。【海角七號】是少數讓我感到:這是在講一個地方的故事,而不是在講男女主角的故事。 - 自然:
和第二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整部戲並沒有打算交代所有的事情(有些聽說是剪掉了?)水蛙和老闆娘的感情沒有交代,明珠對奶奶做的那件「很過份的事情」沒有交代,友子到底有沒有留下來還是回日本沒有交代,勞馬的老婆也沒有交代的很清楚,最重要的,老奶奶友子看到那一份寄到【海角七號】的包裹的表情也沒有交代.....總之,有不少事情沒有交代,就和現實生活一樣,不是所有事情都會有結果的,所以看起來分外的自然。
最後,電影裡面出現熟悉的事物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我從電影開始沒多久就注意到:阿嘉房間的電風扇和我房間的一模一樣。
所以每次房間場景一出現我就會注意到那一台電風扇
"電影裡的每個人都過著自己的生活,有各自的工作各自的理想,我完全不覺得他們在演戲,這就是我們身邊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那麼的真實。"
這句話我心有悽悽焉~~
劇裡的角色個性鮮明
讓我彷彿認為去到[夏都]可以見到那位馬拉桑先生
把熟悉的在地感搬上螢幕
真的很行阿!!
我想不久就會破長江七號的票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