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不約而同的讀了幾篇文章,內容都是在討論工作和夢想相關的一些題目,
這種問題大概從青少年時期就會出現在生活之中,
學校也會出現生涯規劃之類的課程,不過生涯規劃是講好聽的,骨子裡都是升學規劃居多。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朱學恆的文章:多年以前的舊文重貼:這碗飯,走味了.....
看完之後再看幾張有趣的圖片,
由Scholz & Friends為德國人力銀行Jobsintown製作的一系列廣告
Life's too short for the wrong job
這系列的廣告還有得到NewYorkFestivals的獎項,詳細資訊請看這裡。
莘莘學子大多依靠「前輩」們的經驗或建議(也許命令)來選擇自己的未來。
而前輩們提供的判斷方法往往是薪水多寡,有時候不禁會想:
「老人家們是忘記自己曾經有夢想還是根本就沒有夢想?」
社會現實是:很多收入頗豐的人後悔自己入錯行,甚至發生中年危機。
原因早在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就有提到:補償性工資差異。
老闆願意付高薪總要有一些原因,要嘛技術高超,要嘛員工難找。
技術高超就要靠著多多學習和進修,員工難找則是工作太苦太差太低下.....等等。
在台灣的高薪工作不僅要技術高超還得超級耐操,最好是血尿了也能繼續上班。
當找工作的人只看薪水,沒去思考自己是否願意承擔高薪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時,
矛盾往往就此發生,會有後續的悔恨也就不奇怪了。
也許現實的折磨會讓大多數的人低頭,不過低頭也有低頭的方法,
在這裡講說不要在乎收入其實是很片面且不正確的,畢竟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
如果家裡有債務或各式貸款,進入社會的當務之急當然是找個有收入的工作。
那夢想呢?
我相信大多數人心中都是有夢想的,但是夢想沒有辦法實現就是妄想,
空中樓閣如果沒有地基,總是會掉到地上。
老爸不是王永慶當然就得靠自己辛苦一點,在工作之餘要想辦法增加自己的價值。
可以參考妖窟另外一篇文章:專屬的時間管理系統【關鍵二】清楚時間本質
我認為瞭解生命才能真正懂得什麼叫做價值,也才有堅持夢想的動力。
瞭解生命的方法之一是正視死亡。
當我們常常思考生與死的界線時,沒價值的事物將無所遁形不再重要。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慢慢的,夢想會隨著我們對價值的認知而長大,
最後,就像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所說:
「在一個成功無望的領域裡,我們這種人卻還不中斷的付出努力,
實在是應該感到既動人又激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