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難得有一本書會讓我這麼震撼,連內容都還沒有看就決定要買。
這是一本探討生命的書籍,內容有許多照片,
而且是生與死的照片。
擷取一段博客來的介紹如下: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 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我也經歷過幾次的生離死別,雖然每次都讓人有強烈的情緒波動,
但是除了記憶的深處,很少會有實際的紀錄留下來。
這本書卻是徹底的將生與死的界線清楚紀錄,
當我們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看著這條逕渭分明的線,
很多事情都變得再清楚不過。
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應該把握的?
許多這類的問題都從潛意識浮出來。
蘇格拉底說:「未經檢視的生命不值得活。」
但是,什麼樣的情況下檢視生命才能最有收穫?
我想,就是看著生與死這條界線的時候吧。
很難得有一本書會讓我這麼震撼,連內容都還沒有看就決定要買。
這是一本探討生命的書籍,內容有許多照片,
而且是生與死的照片。
擷取一段博客來的介紹如下: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 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我也經歷過幾次的生離死別,雖然每次都讓人有強烈的情緒波動,
但是除了記憶的深處,很少會有實際的紀錄留下來。
這本書卻是徹底的將生與死的界線清楚紀錄,
當我們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看著這條逕渭分明的線,
很多事情都變得再清楚不過。
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應該把握的?
許多這類的問題都從潛意識浮出來。
蘇格拉底說:「未經檢視的生命不值得活。」
但是,什麼樣的情況下檢視生命才能最有收穫?
我想,就是看著生與死這條界線的時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