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批踢踢的主選單畫面

看到的瞬間即引起強大共鳴,跑到問板(ASK)想搜尋出處才發現:
原來大家想得都一樣。
對年輕人來說,多少都有想過要改造這個世界;
當年懷抱著遠大的夢想,自以為不同於他人, 成天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年紀稍長,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的幼稚。
套用現在流行用詞,根本就是「中二病」患者。
妖孽的個人部落格,記錄生活經驗、讀書心得、奇思異想的地方
昨天上課的時候和長輩學生聊起了對年輕人的一些看法,
當然我也是長輩眼中的年輕人(裝年輕我倒是很樂意的)。
跟往常一樣,一有機會我總是幫年輕人辯駁。
其實一代不如一代的理論由來已久,至少可以追溯至唐代柳宗元,
算一算,老人家認為年輕人很糟糕的歷史至少也有1100年以上了。
幸好一代不如一代的年輕人到現在都還沒有讓地球滅亡。
關於知名作古長輩罵年輕人的言論可以參考朱學恆這篇文章:
你才草莓族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舊草莓族打新草莓族....
如果你有仔細閱讀上面那一篇文章就會發現:
從唐代的柳宗元到民初的蔡元培甚至是近代的學者作家,
莫不傾其全力痛斥年輕人。近年最流行的名詞,「草莓族」當之無愧。 美其名叫做恨鐵不成鋼,其實是吃飽太閒沒事幹。
什麼是草莓族?我們還是請出網路知名的百科全書幫幫忙。
維基百科:草莓族,節錄如下:
台灣社會對於草莓族的普遍刻板印象包括:
也有人以「布丁族」或「豆腐族」來揶揄缺點(特別是抗壓性)比草莓族還嚴重的人。
也許布丁族和豆腐族就是將來八九年級的代稱了吧XD
不過,究竟用草莓族來形容七年級以後的年輕人是否真的公平?
很多事情其實要看時代的背景,如果五六年級的長輩們能稍微思考一下,
也許會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還不算太差的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及戰後嬰兒潮產生了龐大的經濟需求。
戰後的世界滿目瘡痍,基本建設的需求大幅上升,
光是聽老人家說做水電的可以買幾幢樓,蓋房子的可以怎樣怎樣,
這類例子數不勝數,都是因為戰後的基礎建設需求大增,
使得「肯努力就有前途」成為當時的真理。
如果以上班族為例,五六年級進入一家企業,只要該企業體質良好,
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當可越做越大,企業一擴張,管理階層自然開缺,
當年一起努力打拚的員工一個一個都可以往上排,
年資夠,能力不差,光是排隊都有機會排到你。
現階段呢?以前在便利商店上班,在快速展店的時期會不斷開出店長缺,
區組長的職缺也得不斷增加。現在的便利商店,如果你敢開口問問直營店,
也許裡面的副店長已經幹了十幾年還升不上去。
2002年連鎖速食店龍頭麥當勞還收了好幾家,相關新聞鬧的很大呢。
現實的狀況是這樣,七年級生一離開校園進入職場,
抬頭一望,上面的位置滿滿都是人,而且常常「遇缺不補」。
講白一點,在這樣的公司上班對未來能有什麼希望?
所以有一個稍微好一點點的機會,哪怕薪水只多一點,離家近一點,
大部分的人在權衡之下都有可能會跳槽,造就了年輕人換工作的頻率大增。
這年頭對公司忠誠又換不到什麼好處,只會被凹的更過份而已。
更多的年輕人乾脆擺攤創業也不願意在沒有希望的公司裡面虛耗青春。
這樣一來對於已經升上管理階層的五六年級可就麻煩了,
不斷的應徵新人訓練新人可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也會造成公司成本的增加。
再加上「忠誠」可是五六年級很重要的價值觀之一,
這些七年級小毛頭這麼不識相,怎麼可以不好好的罵一頓?
也不知道哪裡冒出個作家寫出了「草莓族」這個詞,剛好簡單明瞭的套用在年輕人身上,
媒體也用的很快樂,台灣的人力銀行為了討好資方賺取利潤也開大砲猛轟,
大家有興趣可以收集鐵支人力銀行和查號台人力銀行的相關新聞稿,
完全站在資方的立場,因為資方刊登求才要花錢,求職者不用花錢。
出錢的是老大,當然要幫資方罵人,也怪不得他。
不過,外面的人怎麼罵也就算了,最麻煩的是身邊的人跟著一起罵。
說實在話,年輕人血氣方剛,哪會因為長輩罵個幾句就打退堂鼓的道理,
最後不過落得兩敗俱傷罷了,關於這類組織內耗可以參考妖孽很久以前寫的一篇文章:
不過,單單站在年輕人的角度講話也是有失公允,
下次來寫寫白目丁丁年輕人的事蹟,平衡一下報導好了。
很特別的設計,當地下鐵經過的時候產生氣流,北極熊造型的氣球(?)就會充氣,
當地下鐵遠去,氣流消失,北極熊就慢慢的倒下了。
請大家多多運用大眾運輸系統或是騎腳踏車,少開車少騎車,
換個交通工具就可以做環保,節能減碳救地球。
這是今天收到的信件附件影片,
這位哥哥真是照顧弟弟,而且面面俱到。
除了把飲料給弟弟喝,還顧慮到弟弟的感受,
所以輪到自己的時候還假裝喝了一口,讓弟弟不會感到愧疚。
這種感人的廣告應該多放一點,
才不會一天到晚都是毒奶粉、三聚氰胺、洗錢...等等烏煙瘴氣的訊息,
救甘興的全國電子廣告則是讓我感覺太超過了太矯情了一點,
而且看了沒有感動,很沈重倒是真的。
希望救甘興以後可以捨棄悲情,改走溫馨路線吧。
資本主義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寫下一段話:
「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一個人將能更有效地提升這個社會。
我從來沒看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為了「公共利益」而干預貿易的人達成的。」
這句話講的就是「看不見的手」。
在經濟自然學第五章「軍備競賽與集體的悲劇」則有下面這一段話:
如果個人的利益大於成本,個人就會採取行動。
如果這項行動的效益與成本全都直接歸屬決策者本身,就行成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只不過,許多個別行動卻導致波及他人的效益與成本。
再對照妖窟的置頂文章:政府欺騙大眾—台灣的識字率其實很低
其實到了環境保護區還若無其事從事破壞的人,
就是在創造集體的悲劇,因為破壞者不但不用付出成本,
甚至還可以因此獲利,例如獲得快樂的假日,山老鼠則是獲得盜伐的利益.....等等。
再看看這幾天的新聞:
當災情發生,家屬當然心急如焚,
在沒有好消息傳出的情況下痛批官員和救災人員自是可以體諒。
但是嗜血的媒體馬上聞到血腥味,開始大肆報導,
當天我就看到家屬痛罵消防弟兄的畫面不斷重播,
媒體還可以自己加上許多見解,似乎所有的記者和民眾都變成了救災專家一般,
每個人都可以對著消防救災人員呼喝指揮。
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沒擔當的政客官員禁不起罵,就會施壓給基層救災人員,
這個時候就算情勢再怎麼不適合也只能被逼著下水,
運氣好就沒事,倒楣一點就多賠上幾條專業消防人員的命。
君不見搜救隊長還得下跪才能請這些專業作秀政客別鬧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民眾本來就喜歡看政府或高官被鬥爭清算,這樣的事件,媒體只要稍微煽動一下,
下個辛辣標題,假裝和民眾站在同一陣線,激起民眾的同情心和憤慨即可創造收視率,
收視率的背後則是源源不絕的廣告利益,至於社會的未來??管你去死。
反正社會混亂之後的損失是大家共同承擔,但是好處都由媒體拿走了。
這就是集體的悲劇,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雖然民眾教育水平已經是歷史新高,可是在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情況下,理想國還很遙遠。
Blogger Templates by Blogger Template Place
Theme by : Ipage and Hostmonster